○ 5月23日晚,南京市新城科技园综合体A2栋,原阿里巴巴江苏总部办公区内,数百个工位上,整齐排列着封装完毕的搬迁箱。
○ 同一时间,4公里外的南京阿里中心灯火通明。园区服务运营负责人樊薇电话不断,密切追踪物流团队实时动态,为即将到来的统一搬迁做着最后的准备。
○ 南京阿里中心是省市重大项目,也是阿里巴巴控股集团在江苏省内首个自建自持的园区。两天后,阿里巴巴江苏业务全体人员入驻“新家”。
○ 在经济版图上,大厂总部是地标名片,更是强力磁极。随着南京阿里中心等新一代数字园区相继落成,40余家阿里生态企业、数字经济相关企业等已提前进驻,区域创新生态正悄然重构。
01虹吸外溢,聚“性价比高的项目”
○ 未来厨房正式对外营业,地标建筑飞碟开启亮灯,各处电子大屏上,“金陵有天地,阿里跃新程”的标识熠熠生辉……近日,南京阿里中心内外装扮一新,准备迎接阿里同学。
○ “这将是我们最后一次‘搬家’。”樊薇说,入职以来,她亲历过中关村(江宁)产业园、九龙湖国际企业总部园等四次搬迁。与以往不同,南京阿里中心是阿里巴巴的自建园区,此次将迁入阿里巴巴控股、淘天、云智能、本地生活等阿里巴巴在江苏业务的南京团队。
○ 从“租房”到“建园”,契机要追溯到8年前。2017年,在省市支持下,阿里巴巴与建邺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河西南部地块打造区域总部,总建筑面积约85万平方米,包含6栋写字楼、1条商业街区、1座购物中心及1栋人才公寓。
○ 八年来,阿里巴巴多个业务板块深耕南京。例如,阿里云已支持江苏制造业企业“智改数转”落地50多个场景解决方案;再如,阿里本地生活饿了么业务服务全省超30余万家餐饮、零售、医药等商户,年度活跃骑手约30万。
○ “可以说,这是建邺区招引的‘性价比较高’的项目。”南京建邺高新区产业招商部相关负责人认为,阿里巴巴江苏总部更深远的影响是树起了一块区域招商的“金字招牌”。他介绍,因为阿里的顺利落地,放大了园区做优营商环境的品牌效应,接下来许多头部企业,例如小米华东总部、恒生电子江苏总部也纷纷选择与建邺合作,和阿里做起了“邻居”。
○ 大厂的“高性价比”在南京产业发展历程中早有体现。在南京软件大道两侧,中兴、华为、vivo、诚迈等龙头企业的logo随处可见。其所在的中国(南京)软件谷,以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约35%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产值。而这一切的起点,源于中兴通讯的落地。
○ “中兴来了以后,2005年华为也来了。两家通信领域的链主龙头,不断释放虹吸效应,聚拢了一批又一批软件企业。”南京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1年,南京软件业务收入仅18亿元;到今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已成全市首个规模破万亿的产业集群。
○ 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江苏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丁宏看来,大厂能通过要素重组驱动全市乃至全省产业链价值跃升,其引领辐射作用远超物理空间限制。尤其是阿里等“新一代大厂”携带的算力、算法等新型生产要素,补全了江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拼图,将有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 跳出经济范畴,从城市发展维度看,中兴、华为催生了雨花台区“由郊而城”的蝶变。小米、阿里等互联网大厂园区投用,则直接驱动建邺区启动河西中央科创区建设,加速河西南地区的城市功能完善和基础配套提升。
02构链成群,“跟着阿里一起搬”
○ 今年3月,先于阿里巴巴江苏总部,南京端点星辰科技有限公司已“提前”入驻南京阿里中心,新办公地点位于园区T5栋6楼。
○ “端点初创期办公地点在杭州西湖区阿里云飞天园区;后来到南京拓展业务、成立独立公司,与原阿里巴巴江苏总部办公区‘上下楼’;此次入驻新园区,也是得知江苏总部要搬家,跟着阿里一起搬。”企业联合创始人吕一航介绍。
○ 端点与阿里存在显著的资本与业务协同关系。作为国内较早为传统企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的供应商,端点的创始团队都是“阿里出来的”,一些大型央国企选择与端点合作,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具有阿里系技术基因;2018年阿里云还对端点进行了战略投资,目前仍以30%的持股比例稳居最大单一股东。
○ 近年来,阿里云持续为端点导入合作资源。在新华书店网上商城项目中,阿里云提供底层架构支撑,端点科技负责应用开发及平台运营,该合作方式类似于“打地基”与“盖房子”,此类联合业务占端点总体业务量的约三分之一。
○ 大厂与生态企业的深度协同,在中国(南京)软件谷已有深刻演绎。谷内不少企业都从承接中兴、华为的外包业务起家,最终实现由技术代工到联合开发再到生态共创的转型升级。江苏润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最初就是华为的外包服务商,如今已打入鸿蒙生态的核心圈。
○ 与中兴和华为在技术、业务等方面的“裂变效应”相比较,小米和阿里等“新一代大厂效应”更复杂也更多元。以阿里的生态伙伴为例——
○ 有的是跟着业务板块来到南京,例如阿里本地生活已带动众昕(南京)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业落地;有的是阿里内部孵化转为法人公司,阿里瓴羊就由阿里巴巴数据中台团队“独立”而来,而后到南京开展业务;还有的与阿里有直接业务往来,南京阿里中心的首批业主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已与阿里资产合作多年。
○ 在南京阿里中心T4栋,还偶遇中昱人工智能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前来寻求合作。该企业专注造船业AI应用,研发的除锈机器人可实现人工取代率“以一抵十”。企业创始人坦言:“我国造船业虽积累大量数据,但行业经验尚未充分数字化。希望借助阿里通义大模型开发垂直类AI模型,为企业的机器人产品植入‘大脑’。”
○ 大厂来,万物生。公开数据显示,小米南京科技园已集聚小米旗下6家企业和20余家生态企业。建邺高新区专门成立阿里专班,针对性摸排阿里重点投资的、有业务往来的企业,阿里生态企业以每年10家左右的速度快速递增,累计已有50余家在建邺落地生根。
03破壁出圈,“发展我们自己的生态”
○ 都市“打工人”对星巴克都不陌生,鲜为人知的是,星巴克精准捕捉用户口味的数据中台由南京六朝云智科技有限公司参与架构。
○ 该企业专注于提供新零售方向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和AI解决方案,是一家标准的“大厂创业”公司。从人员上看,企业的核心团队由浩鲸科技新零售事业部转型而来;从业务上看,企业则是阿里瓴羊的生态伙伴。
○ 基于南京深厚的数字产业基础和丰富的人才储备,阿里瓴羊在建邺区落子南京瓴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并打造南京人才园。走进其中,“携手生态伙伴,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标语引人瞩目,除六朝外,还有神州数码、知维云等阿里瓴羊在南京的生态企业在此集中办公。
○ “阿里瓴羊通常提供标准化的数据产品,但不能‘开箱即用’,需要结合客户的行业属性做定制化改造,这部分工作就由我们这些合作伙伴去做。”南京六朝云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朱玉东说,2023年,企业与阿里瓴羊在南京成立了交付能力服务中心,致力于数据中台的交付服务,合作项目包括飞鹤奶粉、兴业证券、天合光能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
○ 从初创到接入阿里瓴羊的生态,六朝仅用了短短三年,其发展轨迹折射出大厂生态的破圈重组——
○ 六朝前身为浩鲸科技的新零售事业部,而浩鲸科技脱胎于中兴通讯旗下企业中兴软创,朱玉东本人有二十年中兴通讯工作经历。阿里云2018年战略投资浩鲸科技,六朝创立后与阿里系企业深度协同,“中兴系”前身的资本沉淀与“阿里系”现合作方的生态赋能同时作用于一家企业,内在联系堪称“千丝万缕”。
○ 丁宏认为,互联网大厂通过资本与技术纽带突破行业边界的背后,是产业演进逻辑的质变。区别于传统产业以实体零件为纽带形成的产业链,软件类的、创新型的互联网大厂以数据、用户流量和算法为核心,边际成本趋零,其链群和生态能快速实现跨领域的资源整合与价值共创。
○ 如果说瓴羊是阿里的生态,六朝可以视为阿里“生态的生态”。而六朝也将在自己的赛道上继续裂变发展,生态破圈的故事似乎没有终点。
○ 朱玉东坦言:“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我们也会考虑与优秀的合作伙伴强强联合,聚焦主营业务的同时把边缘的业务释放出来,发展我们自己的生态。”04生生不息,“城市将长出创新雨林”
○ 伴随南京阿里中心投入使用,阿里校友会江苏分会的联合发起人张杰频繁接到创业者的电话咨询,核心诉求都是询问南京阿里中心的入驻政策。张杰自己曾在阿里淘宝团队工作,如今正带领团队研发基于AI技术的智能营销平台“获客魔方”,创业方向就是依托原先阿里的资源。
○ 基于共同的文化,阿里校友自发成立各类组织,举办丰富的校友活动。由是观之,大厂本质上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新型生产要素的综合枢纽,其带来的市场资源、人才流动、技术扩散、资本裂变,能显著提升甚至重塑当地的产业生态。
○ “南京阿里中心投用,让阿里校友创业者有了‘锚点’。”张杰坦言,此前的校友活动都是以杭州为中心,其实南京及周边的创业校友超700人,还有不少校友具备南大、东大校友与阿里校友的“双身份”。阿里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物种”,看似独立生长,其实根系相连,长远来看,各类创新要素的相互作用与本地高校资源双线交织,将助力南京长出生生不息的创新雨林。
○ 今年以来,南京阿里中心启动全国首个场景创新生态平台“场景磁场”,揭牌“阿里巴巴校友创业基地”“魔搭社区开发者中心”和“阿里云PolarDB数据库适配中心”生态服务平台。系列举措印证了仲量联行华东区战略顾问部负责人吕玫的分析,“头部企业正从空间使用者转型为运营者,通过资源互通与服务创新重塑行业逻辑”。
○ 夜幕降临,南京阿里中心飞碟广场的夜光装置辐射出交织的光网,恰似纵横交错的数字生态系统。丁宏观察到,获得阿里、小米、腾讯等大厂引领入资与技术赋能的初创企业,其成长为独角兽的概率显著提升。而城市的下一个瞪羚、独角兽,或许正在孕育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