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研究院,跑出30匹“黑马”

上周,全球肿瘤免疫领域的标杆会议Immuno-Oncology Summit在美国费城举行。在齐聚学界业界头部机构专家的现场,新区企业泽维生物创始人何伟,作为行业代表登台演讲。而回溯之初,这条“高光之路”的起点,正是江苏南创化学与生命健康研究院(以下简称“南创研究院”)。

不只是泽维生物,近年来,还有许多“黑马”企业从南创研究院起步,奔赴各细分赛道前沿。如今,这个研究院已在新区孵化超30家企业,一条“学研产用”的新路径也由此延伸向前。

从一项新技术到一家新企业

说起何伟,南创研究院董事长蒋晓忠印象深刻。

这位北大博士曾辗转上海、杭州等地寻找机会,还借过朋友的实验室“打游击”。最终,他只身一人来到新区,在南创研究院的助力下,半年就组建起了核心团队。

“好项目在初期往往最容易被大家忽略,但我们看到了何伟身上的坚韧,也以专业方式鉴定了他的新技术。我们相信这个项目终有一天能壮大。”蒋晓忠说。如今,何伟带着泽维生物,仅用一年就完成千万元融资,并逐步将眼光放向全世界。

从一项新技术到一家新企业,这样的故事在南创研究院时时发生着。作为南京大学郭子建院士团队、药石科技和新区生物医药谷三方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自2019年成立,“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就写在了研究院的目标首页,孵化培育创新企业集群是研究院的首要任务。

既然是“孵化”项目的摇篮,那首先就得挖掘到优秀的“生源”。在这一点上,南创研究院有自己的独特路径。

据蒋晓忠介绍,在南京大学内,南创研究院还有一个“好兄弟”——南京大学化学和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这个研究院同样是郭子建院士领衔,目前已经聚集近70位全球青年科学家,一起冲刺在全球顶尖科技最前端。每天,这里都有大量论文、专利在产出。

“这些创新资源都是我们潜在的产业转化对象。从一个专利、一篇论文起步,直至一家企业、一个产品,我们在做一个‘闭环’的工作。”蒋晓忠说。有时,虽然校园里的科技成果很具前瞻性,可教授们却不擅长如何“开公司”“做转化”。

为此,研究院邀请了来自企业、临床、投资方的“技术顾问”,共同精准筛选项目。确定项目后,南创研究院还会为其提供场地、团队搭建、投融资等服务,全力推动企业在新区孵化成长。

“校友经济”“友校经济”“平台生态”

一家家企业落地,南创研究院团队也有了更多思考。“研究院最初的运营思路是‘校友经济’,只盯着南大的项目;后来扩展为‘友校经济’,开始接触北大、东大等兄弟高校里的好项目。但我们觉得这个视角还是会有些窄。”在蒋晓忠看来,想要真正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还需要建立起专业的“平台生态”——不局限于高校实验室,而是将视野放得更宽,联通各方资源。

以南创研究院孵化企业艾诺迪生物为例,这家专注体外诊断的企业,其创始团队并不是在高校内发掘,而是来自上市企业的专业人才。

研究院为其协调场地、推进融资之余,还从技术储备和产品开发出发,主动为其牵线合作伙伴、导入资源。如今,这家初创企业已成为国内诊断抗原品类最齐全的供应商之一。

翻开研究院孵化培育的企业名册,各界英才在这里相聚——南大博士程宇豪,带着团队攻克氟碳化合物技术,研制出了不受血型限制、不会发生交叉感染的“人造血”;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博士后陈南,带着化学蛋白质组学和小分子药物研发的技术归国创业,快速完成三轮融资;北大博士毛雯创立的首创一氧化氮治疗仪、已完成C+轮融资的诺令生物,最初亦是从这里起步……

在各种资源对接、项目挖掘中,南创研究院已经链接了10多所高校院所、20多家上市企业、30多家投资基金,由原先只孵化,逐步成长为集研发、服务、孵化、生产等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南创研究院还在探索自我“造血”的路径。比如,在研究院内建立起流式反应、生物合成等技术平台,对外出售技术服务。“只有自己长得‘更壮’,才有能量孵化更多科技企业。”蒋晓忠说,期待看到更多企业由此奔跑向前。

每年都能孵化8—10家科技型企业,努力培育一批瞪羚、独角兽企业。”这是采访最后,蒋晓忠对未来的期待。

他告诉我们,当前,研究院的载体已经“满额负载”,还有一个6000余平方米的全新孵化载体正在生物医药谷内加速建设,将为更多前沿项目孵化、高端人才集聚、创新成果转化提供空间。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