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地商人,不是外人

01
人心齐,事业兴

南京历来是外地商人的集聚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南京的浙商、闽商、徽商等,成为重要的经济力量。在宁异地商会最早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以经济促进会形态设立,如温州经济促进会、宁波经济促进会、闽侨经济促进会等。

不少在宁外地商人都是以小微经营户起家,活跃在餐饮、电子、批发零售等传统行业。挖到第一桶金后,发现各自为战、单打独斗难以做大做强,一些具备实力的企业牵头组建了地域性商会。老乡们抱团发展、互帮互助,在信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集聚上更有优势,形成了行业规模效应,在南京传统行业中唱起主角。

同样是原来的大中小企业,但推行了抱团创业模式,企业就能增添新能量,实现质量的新飞跃。比如南京市安庆商会企业集中在建筑与餐饮业,通过大帮小、同业会等方式,去年会员企业普遍增效一成以上,带动就业超过4万人,缴纳税收超过11亿元。

一起出谋划策,并肩突破难关,尝到了互帮的甜头,自然而然地从“同行是冤家”的习性,变成了“同行好伙伴”的打拼团队。

02
与南京共成长

目前,全市有100余家异地商会,占市级商会总数80%左右,会员企业超过1.6万家。在宁异地商会企业积极融入南京、建设南京,正逐步从传统行业中衍生出不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近年来,商会企业充分发挥聚集形成的行业主导优势,为新城新区服务配套形成支撑。一些商会企业主动引入资源要素参与商业综合体、科技园等建设,比如南京市浙江商会企业投资建设了义乌小商品城、温州商业街、浙商科创大厦等,南京市温州商会企业投资合作南工大科技园、大观天地Mall等项目,有力推动了有关新区功能拓展、提档升级。

此外,在宁异地商会一头扎根南京,一头联系原籍,有“两头熟”的优势。通过“穿针线”“结亲家”的联合,帮助两地商会之间、两地会员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与信息互通,为南京区域合作交流搭好平台,让更多的异地、异会会员企业抱团取暖,共同发展。

10年来,他们积极参与南京金洽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协助组织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南京都市圈等区域合作交流活动,帮助南京的板块、园区组织专场招商活动400多场,打造了“政府找商会、商会找企业”的区域合作链接模式。以南京市滁州商会为例,他们搭建的宁滁合作经济桥梁,近五年来为两地促成380多亿元合作项目;南京市马鞍山商会成立专门的招商公司,搭建信息数据平台有效对接两地企业资源,已开展招商对接活动百余次。

03
焕发新的活力

从发展历程看,在宁异地商会企业过去集中在一些传统行业,中小微企业居多。如今,随着一批头雁企业加入,传统商会企业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具体表现为“四多”。

涉足新兴产业领域的商会企业越来越多。商会企业从传统的制造业、商贸等领域,逐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延伸,比如南京市浙江商会涉及创新型产业的企业占比已从5年前的不足5%提升到30%;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安徽联盟模具工业公司在南京设立子公司,并在溧水建立精密模具铸造加工基地。

商会中链主企业、龙头企业越来越多。南京市丹阳商会会长企业南钢集团、山西商会会长企业诚迈科技、福建商会会长企业新丽华等大企业,发挥了带动效应,整体上提升商会企业规模和实力。依托会长企业、龙头企业,不少商会与金融机构加强合作,有的还专门成立投资担保公司,为会员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浙商银行、微商银行为在宁异地商会企业授信额度均超过500亿元。

商会企业党员数量越来越多。商会越发注重党建赋能,比如南京市金华商会打造“红领婺商”党建品牌,早在2012年就成立党组织,商会党员从10多名发展到138名,推动规上会员企业从20多家增长到100多家。他们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万企联万村”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与高淳区阳江镇政府开展了多场走访交流和农副产品产销对接帮扶活动。

新生代也越来越多,南京正在成为青年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热土。广大在宁异地商会企业在南京创业扎根,将南京视为第二故乡,不少懂产业、懂投资、懂技术的年轻才俊也选择来南京创新创业。南京市温州商会专门成立新生代联合会,打造在宁温州籍年轻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第一站,已吸纳青年会员企业家100多名,为南京和温州之间青年人的沟通与交流,架起了一座青春之桥。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