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藏着1000个南京!

秋深山有骨 霜降水无痕

今天,我们迎来

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霜降

传/统/二/十/四/节/气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脚踩一片金碧辉煌

头顶一方晴空万里

🍂🍁🌾

晚秋像是受到四季的偏爱

极尽绚烂

同秋日一般迷人的

还有金陵的书香

2019年10月31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

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

文脉悠远、佳作频出

这些名篇佳作中

藏着1000个南京

南京,值得我们好好读

远处山水痴缠

窗前,一杯茶一本书

酌一池意绪

赏人间秋岁

《红楼梦》

南京是曹雪芹的故乡,也是孕育《红楼梦》的摇篮。

康熙二年(1663),曹雪芹曾祖曹玺出任江宁织造,全家由此迁居江南。

《红楼梦》与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书中的“石头城”、“金陵”均为南京的别名;小说中诸多情节、人物、景观,其生活原型都在南京。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专著。

南朝齐末梁初时期,后世知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建康(今南京)钟山定林寺完成了中国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文心雕龙》。

在刘勰看来,“文心”就是文章的用心和立意,“雕龙”则是指写作时,要像雕刻龙纹般细腻精微,尽善尽美,才能够创作出有体有用的好文章。


《闲情偶寄》

李渔一生七十载,除了家乡,南京是他居住生活最长的地方。坐落在现今老门东的芥子园,是李渔在南京建的江南园林。

他热爱生活的点点滴滴,懂得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和享受快乐;他的审美也由事物的具体而微处谈起,一栋房屋、一扇窗户、一种器皿、一棵树,乃至一阵花香,都能给他带来回味悠长的审美趣味。

《闲情偶寄》是他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总结与提炼,被林语堂称为“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

《儒林外史》

1733年,吴敬梓移居南京,居住在淮清桥附近的“秦淮水亭”。在这里,命途多舛的他写出了著名的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在揭示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展示了南京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一幅无比生动的明清南京市井风情画卷。

《儒林外史》中,他笔下的杜少卿有句让人心动的情话——当妻子问杜少卿:“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什么装病不去?”杜少卿应对如流:“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玩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

朱自清《南京》

1934年,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在现代文学史和南京文化传播史上深入人心的一篇美文《南京》。

文章里,朱自清简约又全面地介绍了十朝都城的古今名胜和风物特色,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让人对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产生清晰又深刻的印象。

“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在朦胧里,才酝酿着那一缕幽幽的古味。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大涤子的画。豁蒙楼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得一点不多,一点不少。”

——节选自朱自清《南京》

鲁迅《琐记》

南京是鲁迅青年时代的求学之地,也是他改名“树人”、接受新思想启蒙的起点。《琐记》一文中记载了他在南京学习生活的四年时光,其中的古城风貌、校园生活、社会见闻,摇曳多姿又深刻隽永。

“一进仪凤门,便可见它那二十丈高的桅杆和不知多高的烟通,功课也简单,一星期中,几乎四整天是英文,一整天是汉文……”;“赫胥黎独处一室,在英伦之南,北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两千年前,当罗马大将凯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

——节选自鲁迅《琐记》

从接触西学到观察社会,从孜孜以求到激浊扬清,东南重镇与文化名都南京为鲁迅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户,成为他不断探索新知、走向人生战场的首个驿站。

走向世界的距离,从来不远

翻开书页之间

便已行走万水千山

深秋

一同沉醉于书香文都吧~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